经络概念的产生

  经络概念的产生,是古人以“观物取象,以象会意”的认识方法,一是直接观察到血液流行于脉中,体表可触及的筋肉等条索状物,以及解剖可见的与脏腑形体官窍相连接的系带状物等;二是运用“天人合一”的整体思维,将人体结构与自然界相关事物相比类,如自然界有十二经水(河流),人有十二经脉,自然界有湖泽,人有奇经八脉等。在此基础上,将临床实践中通过针刺对人体经络感应传导现象的观察和导引、气功等自身体验而得出的认识,通过分析、总结和归纳,逐步形成了经络的概念。

  《史记·扁鹊仓公列传》最早记载“阳脉”“阴脉”及“经、维、络”等名称;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《阴阳十一脉灸经》《足臂十一脉灸经》,记载了11条脉的具体名称、循行走向、所主疾病及灸法,但只称“脉”而非“经脉”,提示脉是经络的形态学基础之一。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记载“筋脉和同”“筋脉横解”“筋脉沮弛”,筋脉亦属经络范畴。随着针灸、导引、气功等临床实践的总结和理论提升,经络概念逐渐成熟和完善。